以“需求”为导向,夯实志愿服务主阵地。红庙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文化生活新模式,依托原有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2”功能室为基础,配置多种健身娱乐器材、科普实验器材、观影设施、传统乐器等合计80余种,投入资金23万元,打造了集“棋牌、学习、观影、健身、科普”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紧密联系群众,联合专业组织,建立了5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契合自身特色,践行“居民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务就在哪里”的服务理念。2022年,红庙社区与滁州市图书馆对接,建成包括藏书4000余本的社区共享书吧,满足居民阅读需求,促进文化生活品质提升。通过改造原有的志愿服务广场,投资50万元,打造了红庙社区居民文化乐园,大大方便了居民的健身、娱乐活动,收获了一致好评。不断夯实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
志愿服务台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活动场所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以“协商”为方式,拓宽志愿服务思路。积极探索便民服务新模式,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2022年打造了“百姓议事亭”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五微服务”即“微协商、微建议、微宣讲、微心愿、微帮扶”通过百姓议事亭,了解居民切实需求,通过召集业主委员、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协商开展了“小区电动车停车难事宜”“小区人行道拓宽事宜”“垃圾分类点位选址事宜”等各类协商12余次。收集居民微心愿64条,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图书,为退伍老兵送去助听器等等,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只有不断拓宽志愿服务思路,才能善于发现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通过关注居民呼声,解决合理化意见,满足合理化需求,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订单式”志愿服务,切实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居民议事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以“实践”为基础,激发未成年人科普活力。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将专业性和娱乐性的相结合,坚持以“科学实验站+专业志愿者+科学小实验”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模式,成立“志学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与蓝天救援队、创业路小学、爱尔眼科、坚果实验室等7家专业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未成年人防溺水和自救知识”“保护视力”“关爱听力”“七步洗手法”等科普讲座45余场。用《肺的呼吸》《烧不破的气球》《A4纸圈人》等一个个有趣的科普小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感受背后科学的奥秘。累计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约1500小时,受益未成年人2500余人次。通过专业团队运作,让孩子能由掌握知识到参与实践到畅享未来,让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能成为知识的主人。
科普进校园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科普小实验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以“服务”为宗旨,解决老年人实际需求。“大爷你先在这里坐一坐歇一会,等这位阿姨理了就给你理……” 一大早,老人们早早地来到了活动现场等待,每月15日,简单的一张凳子,一张围布,一把剪子便搭建起了“爱心义剪”活动平台。针对老年人较多的客观情况,解决老年人体检难的状态,以“服务”为宗旨,建立了“橙色敬老”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长期开展“爱心义诊”,帮助老年人检查视力、听力、牙齿、血压、血糖等,通过志愿服务上门的形式,帮助老年人检查水、电、气等安全设施。通过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宜、可口、营养的饮食服务。累计上门310余次,爱心义剪、义诊52次,排除安全隐患12条,解决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爱。
爱心义诊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上门义诊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以“乐民”为载体,探索文化生活新形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台上表演者唱着一首《我的祖国》,台下一位老奶奶不经意间和着舞台的音乐哼唱起,眼角湿润了。台上表演者真情投入的演出,台下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志愿服务项目 “百姓大舞台”演出的缩影。通过社区搭建平台,邀请居民参与演出,让我们的节日,我们自己做主,在活动过程中,社区只起到引领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从舞台的搭建到节目的设置到后期观众的反馈,群众的参与一直贯穿其中,不断提升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累计指导群众创作收集节目130余种,累计开展活动75场,服务志愿者达110余人,参与群众5400余人次,让越来越多的居民站在了百姓大舞台上,帮助他们走出社区,参与了区、市级各类文艺演出、比赛活动。通过以“源自百姓,服务百姓”的宗旨,以贴近群众,引导群众,激活群众,造福群众的原则,不断践行“居民需求在哪里,百姓舞台在哪里”的服务理念,探索出了一个“投入少、影响大、参与广、多实惠”的文化生活新形式,也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学雷锋活动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
百姓大舞台 图片来源:红庙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