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兰本人图片 图片来源:南谯文明网
人物简介:王玉兰,女,1949年2月出生,孝老爱亲好人,家住南谯区发能国际城。
事迹简介:1987年11月由于一场意外导致丈夫从胸部到脚跟大半个身体完全失去了知觉,瘫痪在床不能站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王玉兰精心的服侍三十年,不离不弃、尽心尽力,没有丝毫的怨言。用真心、和爱心化解着王玉兰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的妻子对瘫痪丈夫真挚的爱,中华民族的传统善德在她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的事迹深深的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领居们由衷地称赞这位美丽的妻子。
正文:王玉兰,她1962年随父母从滁州下放到珠龙镇陈王大队夏郢生产队落户。1986年招工到珠龙镇粮站和丈夫潘家齐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爱人1984年退伍后,被招工到粮站工作。两人在朋友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婚后育有一女,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
灾难来临 她一如既往 不离不弃
1987年11月12日,天气骤变,狂风刮起要下大雨,四个圆形的储备粮仓急需用油布盖顶。为确保粮食不被雨淋,在粮站领导的带领下,爱人潘家齐率先扯起了油布,攀上了粮仓的顶部和工人们一起盖油布。由于下着雨,粮仓的顶部很滑,潘家齐不慎从顶部滑下摔倒在地,导致颈椎骨粉碎性骨折,粮站领导立刻派专人护送到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抢救。丈夫在医院三天三夜昏迷不醒,王玉兰日夜守护在身旁,从未想过放弃。她一边安慰女儿一边鼓励丈夫要坚强,还细心的为丈夫擦洗身子,用汤勺给丈夫喂水喂饭,用尿盆给丈夫端屎接尿。母亲的坚强感染着女儿,女儿也在病床前,忙前忙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母亲的负担,不停的呼唤着父亲的名字,期盼着父亲能够早日苏醒。由于无法进行手术,丈夫先后转入东营房361医院、南京、汤山、北京军医院进行治疗,在党和政府及单位领导的关心和照顾下,1990年11月丈夫潘家齐在北京国防大学军医院做了手术。丈夫生命虽然保住了,但从他的胸部到脚跟大半个身体完全失去了知觉,瘫痪在床不能站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医生告知这个噩耗,就好像把之前所有的希望全盘否定了,一个家的顶梁柱倒下了,王玉兰,懵了。看着瘫在床上的丈夫,还有病床边年幼的女儿,王玉兰咬着牙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把这个家撑起来,一定不能让孩子没有依靠。”这个信念支撑着王玉兰,从此一个人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在给丈夫的治疗过程中,王玉兰不知操碎了多岁心,只要有人推荐哪家医院能治好丈夫的病,她就带着丈夫去哪个医院进行治疗。丈夫上下车需要背着,再苦再累她无怨无悔,心甘情愿。
三十年如一日 她悉心照顾 未曾远离
为了保障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王玉兰每天起早贪黑的,清晨照顾好丈夫后,就要回单位把工作抓紧做完,然后还要回家做家务,日子虽然艰难,但她始终都是积极乐观的。女儿也很懂事乖巧,学习上从不让妈妈操心,生活上也总是帮妈妈做事情。
丈夫瘫痪三十年来,王玉兰始终精心服侍不离不弃,她用无形的爱呼唤着丈夫继续治疗下去的勇气。她用细心的照料让丈夫感到妻子的温暖与大爱。每天早晨,她都亲自端水给丈夫洗脸和漱口,每日三餐,她总是端来热菜热饭给丈夫食用,每天晚上她总是用热水给丈夫泡脚和擦洗身体,每天她都要用力的帮助丈夫转身体,换个姿势睡觉保证臀部不生褥疮,每当丈夫需要大小便时,她总是及时的用尿盆帮助接倒;每当丈夫要起身坐在床上看会电视时,她总是要躬下身体让丈夫抱着自己的颈部,再用双手搂着丈夫的腰部使出全身的劲才能使丈夫起身子,每次给丈夫换一次衣服,都要用半个小时的功夫才能完成,她就这样细心的照料着丈夫的日常生活。王玉兰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如一。为了让丈夫开心的活着,她不知吃了多少苦,不知流了多少的泪水。
面对未来 她充满信心 为爱坚守
由于王玉兰的精心服侍和照顾,如今潘家齐虽然半身瘫痪,但头脑十分清醒。在小区的道路上,人们可以经常看到王玉兰用轮椅推着丈夫到外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看一看“大滁城建设的新气象”。潘家齐经常对我们说:“和王玉兰结为夫妻是我修来的福气,如果没有王玉兰的不离不弃的细心服侍,我恐怕早就离开人世了。”王玉兰坦诚的告诉我们:“只要潘家齐还活着一天,我就要尽到一个做妻子的责任和义务,好好的服侍照顾他一辈子。”